首页讲话发言发言材料研讨发言:由“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
公文思享

文档

31151

关注

124

好评

99.8%
DOCX

研讨发言:由“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

研讨发言:由“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怎样实现这“第二个结合”?A总书记在今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论述“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深刻揭示“第二个结合”的原则遵循和现实路径,对一系列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予以明确回答和科学阐...
阅读 135 下载 4 大小 16.55K 总页数 10 页 2023-10-11 分享
下载文档
/ 10
全屏查看
研讨发言:由“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
还有 10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研讨发言:由“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怎样实现这“第二个结合”?A总书记在今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论述“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深刻揭示“第二个结合”的原则遵循和现实路径,对一系列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予以明确回答和科学阐释。我们要按照A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和方法引领,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推动“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深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别诞生于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面对的社会现实和思考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远隔万水千山,却具有历史和现实的联通,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从发展进程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既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更有现实的接洽融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中华文化及其现实作为面临严峻的考验。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把来自中国的伟大创造——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看作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如果说这只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相望相遇之奠基和前奏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并开启东方旅程,则是实质性地展现了二者的互为包容和内在联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来到完全陌生之地的马克思主义,借助先进分子的推崇和先进政党的宣扬,在弥漫着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扎下根来,走上了一条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程。历经一百多年的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指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一个个伟大胜利。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接触过程中交流互鉴,并日益展现出精神上的契合与思想上的融通。

  从理念内容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层面、多领域具有接近或相通的思维认知和精神追求。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是相通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华民族自古追求的“大同世界”,也是着眼人的生活幸福,像《礼记》所言“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再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是相融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与“剧作者”,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中华文化则历来强调“保民而王”“民胞物与”,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为训示。还如,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是相合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华民族则始终主张“笃行信道”“刚健有为”,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激励自身,一贯保持着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的精神气韵,显示出勤劳勇敢、知难而进、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高度重视人与人的关系,高度重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内在联结。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只能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而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关于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虽然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高度,但在人的道德修为、人的自我完善、人际关系的礼仪规范等方面,却内涵丰富且视域独特。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做事先做人”,要求做一个善良、勤劳、宽容、诚实、正直、守信的人,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欲当大任,须是笃实”“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的修身养性理念,具有深入结合的宽阔空间。

加入VIP
1、范文虽好,仅供参阅,请不要照搬!!!
2、本文档共计 10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参考阅读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您所的下载资料在参阅完毕后必须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产生的任何法律问题由您本人承担,与公文写作宝及其运营主体无关!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享受更多尊贵服务

内群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进内部大秘交流群

活动

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