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提升写材料技巧公文写作中的点点滴滴(三好公文课1-147)
老笔头子

文档

10917

关注

2

好评

99.8%
DOCX

公文写作中的点点滴滴(三好公文课1-147)

   公文写作中的点点滴滴——三好公文课   编者按:网络的各种平台上关于公文写作的课程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书店里关于公文的各种书籍也是琳琅满目。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甚至也买过上述资料和书籍,同时公文水平也在阅读使用上述资料中得到了提高。但是,能把公文写作中的点点滴滴持续写四五百篇文章的人着实不多,能...
阅读 233 下载 78 大小 1.06M 总页数 0 页 2023-07-18 分享
下载文档
/ 0
全屏查看
公文写作中的点点滴滴(三好公文课1-147)
还有 0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公文写作中的点点滴滴

——三好公文课

 

 

 

编者按:网络的各种平台上关于公文写作的课程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书店里关于公文的各种书籍也是琳琅满目。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甚至也买过上述资料和书籍,同时公文水平也在阅读使用上述资料中得到了提高。但是,能把公文写作中的点点滴滴持续写四五百篇文章的人着实不多,能把这些文章在公众号中免费让大家阅读的人更不多。本期收录的就是这样一位大神亲笔原创的公文课内容——三好公文课。这一系列文章有情怀、有情结、有情调,有点评、有范文、有章法,不论是刚入门的,还是笔耕不辍多年的,相信读完以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当初或者正在写一篇材料的感觉,然后有英雄所见略同和恍然大悟之感。

逐一收录集结,向前辈致敬!

 

 

 

 

我的课上线啦

 

嗨,大家好!

我是一名有 26 年笔龄的职业写手,学医出身,却天天与文字为伴、以文稿为业,从大学一路写进了省级群团组织、政府部门、党委部门,先后五进五出办公室,还要加上一个研究室,现在是个“厅官”,也算是写有所成吧!

这些年,我坚持一边写公文一边讲写作。听过我讲写作课的朋友足足有好几万,多数是公务员,也有不少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课上课间作交流的时候,很多朋友都问:“成老师,您的课讲的都是身边的写作故事,举的都是自己的文章实例,谈的都是切身的写作体会,好听好懂好用。可是, 培训机会和上课时间毕竟有限,您能不能把课程搬到网上啊?”

这些年,我坚持一边写公文一边做总结。几乎每打一次“大仗”“硬仗”,我都会总结一次。这样写了无数公文,也 附带着产出了不少写作心得、体会文章。公文是“公家”的, 成绩是“大家”的,只有这些“副产品”,才是属于我自己的。 我在讲课的时候,常把自己的体会文章作为实例讲解的延伸, 起到了很好的总结升华作用。很多听了课的朋友,课后都追 着索要这些文章。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是最大的快乐。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补充,从今天开始,我将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推出“三好”公文课,在更大范围分享我自以为的好文章、好讲

 

稿、好经验,努力打造与别人不一样又确实好听好懂好用的公文写作课。

无论我的课程还是我的文章,保证 100%独创+原创。那些喜欢我的课、欣赏我的文章的朋友,我在这等着

你们。

 

 

第一次写好文章比写好第一篇文章更重要

 

人生的第一次很重要,所以第一节“三好公文课”也很重要——它将直接决定读者朋友对我的课印象深不深、评价好不好。

讲什么呢?我思来想去,决定从自己的“第一次”讲起。第一次写文章,是我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尽管三十

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是扩写课文《骄傲的大公鸡》。父亲是我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我的第一位作文老师。看了我的“处女作”,父亲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我改了以后才交给老师。因为有父亲提前把关、个别辅导,我的这篇作文“一炮打响”,不仅得了个高分,还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 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念了出来,大大地露了一回脸。虚荣心的满足,让我对写作产生了兴趣。

第一次写公文,是我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我是学生记者团的副团长,经常写点儿校♘新闻什么的,时不时有一篇豆腐块文章被校报和广播站采用。有一天,校团委副书记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学着写一篇工作总结。他不仅给了我一份过去的总结作为样板,提供了一些文件资料作为素材,还跟我讲了一通写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至于是第几天交的稿子,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是用心写的,也是按时交的,而且这篇稿子得到了老师认可。就这样,我一写而不可收,不仅在写作中度过了大学时光,而且凭着写作专长,毕业时留了校,后来又被上级部门选中,走上了从政的

 

道路,而且每次工作调动都是一路绿灯。

在我这三十多年的写作之路上,还有很多很多的第一次。其中多数已经淡忘了,这两件事情却至今记忆犹新。回过头 来看,它们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足以终生受益。

我讲这两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对于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培养来说,第一篇文章很重要,不仅是因为它能培养你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增强你的写作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的种子。而自信,则是兴趣这颗种子最好的营养剂。

很多人之所以写不好文章,根子要么在于“懒”,要么在于“怕”。没有兴趣就会懒,没有自信就会怕。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什么本领也学不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兴趣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自信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没有第一次、第一点,兴趣和自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首因效应”,指的是人际交往中,双方的第一次印象会决定今后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实际上,不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此,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一样。为什么有的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原因就在于此。

2014 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其中的道理和“首因效应” 差不多。

 

也许有人看了我这篇文章,心里会想:“哎呀,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失败的,难怪到现在我还写不好文章,恐怕这辈子我也写不好文章了。”

对此,我想说:闻道有先后,第一看行动。只要你付出行动,就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第一次。如果你这次穿衣服没能扣好第一颗扣子,那下一次一定要争取扣好;如果你的第一篇文章没有写好,那就争取把下一篇文章变成第一次成功;如果你不追求成功,你就永远没有可能成功。

学习写作,写好第一篇文章固然重要,第一次写好文章更加重要,也更为可行。

 

 

机关新人必修课

 

人事有代谢,接班靠新人。我自己曾经是一名机关新人, 也带过不少机关新人。

到省委某部门工作以来,我带过的年轻人中,有从外单位调入的,也有大学毕业后直接考公务员进来的。在写材料方面,要说悟性高、上手快的,小张肯定是一个。他是我们单位从名牌高校定向招录的选调生,被分配到我所在的处室工作,当时我是处长。

报到上班的第一天,小张问我:“处长,我刚毕业,对机关工作一窍不通。您能不能指点一下,我应该先学什么,从哪里入手呢?”

我想了一会儿,对他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是你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学习的新起点。在党政机关工作, 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多,绝大多数与你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没有关系,需要从头学起;学习方法和大学时代也不一样,主要靠自学,需要在‘干中学,学中干’。这样吧,我开个入门教育的课程表,供你参考。”

“太好了!”小张赶紧摊开笔记本。

“你要学的第一门课程,可以叫‘工作环境学’,目的是了解环境、适应环境。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现状,是我们工作上的大环境、大气候。作为一名公务员,必须深入了解国情党情,所以你要自觉养成看党报党刊、看新闻联播的习惯, 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密切关注时事政治。

 

“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你对本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资源禀赋、民俗民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也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至于了解的途径,一是上政府门户网站看简介;二是看地方志;三是看官方发布的统计资料;四是看历次党代会报告和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五是实地走一走、看一看,有针对性地做些调查研究。

“作为本单位的一员,你对我们的部门职能、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特点等,也应该尽快熟悉,这样才能从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主动融入进来。

“适应环境,首先要熟悉工作地点、办公场所、领导同事,这是比较容易的;难的是适应所在地方和单位的政治生态、人际关系,这是看不见的‘软环境’,需要留心观察、用心体悟、主动调适自己去加以适应。《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 说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政治生态学、人际关系学可是大学问,需要下大功夫去学,连我这样的‘老机关’都还在不断地学习,以后我们可以专门探讨,今天就不多说了。

“第二门课程,可以叫‘工作行为学’,目的是使自己讲规矩、守纪律,言行举止有公务员的样子。大至《公务员法》

《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小至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你都要原原本本读上几遍,该记住的要记住,自觉按要求去做, 违法乱纪的事千万别做。除了有明文规定的法规制度,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你也要注意了解、自觉遵守。比如:

 

我们这个部门,工作保密性比较强,所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上班不串门,下班不谈工作。这类规矩,都是口耳相传下来的,你只要有心,慢慢就会了解。

“第三门课程,可以叫‘工作基础学’,核心内容是学会办文、办会、办事。我们经常说:‘机关开门三件事,办文、办会和办事。’这三样,是机关干部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办文,就是公文处理,主要包括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办会,就是组织会议,具体工作包括制定方案、准备材料、布置会场和会务服务等。办事,就是处理事务,包括来电处理、来访接待、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为基层和群众做好服务, 等等。

“在‘三办’中,首先需要掌握好办文。在办文方面,

技术含量最高的是拟制公文,俗称‘写材料’‘写稿子’,这是每一名公务员乃至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必修课,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公文是管党治国、理政处事的重要工具,大到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小到一家机关单位的运行,一天也离不开公文。在机关单位当干部, 无论具体负责什么工作,几乎都离不开公文写作,办会、办事也离不开公文写作。所以,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必须提笔能写,能够根据工作需要、领导安排,完成常用机关文稿的起草任务。你要记住:会写公文不一定能当好公务员,不会写公文肯定当不好公务员。”

听到这儿,小张有些犹豫地问:“每家单位不都有文秘人

员吗,写稿子应该是他们的事吧?”

 

“术业有专攻。在机关单位,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不同的业务工作,决定了机关干部在学习上、工作上有不同的主攻方向。办公室的文秘人员,他们的专长是写作, 理应比别人写得更多更好。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文稿都由他们承包了。业务部门的文稿,还是应该由业务部门的人员来起草,这样才能保证文稿内容符合工作需要,避免文字工作与业务工作脱节,搞成‘两张皮’。当然,业务部门草拟的文稿,特别是需要印成红头文件的文稿,在流转过程中一般要经过办公室的文字秘书、分管文秘工作的副主任审核,这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文稿质量。所以,合格的文秘人员必定是杂家,是‘万金油’,各部门的业务都要懂,否则就审不了、改不好别人的稿子。而业务部门的人员,理应成为本职工作的专家,对自己的业务工作要比别人钻得更深、学得更透, 这样才能讲出内行话、写出内行文稿。实践证明,懂业务不一定能写好公文,不懂业务肯定写不好公文。”我回答道。

“处长,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但又不知道该不该问?”

小张欲言又止。

我鼓励小张放心问。他想了好一会儿,才小心翼翼地说: “我家里有亲戚也是当干部的,他们听说我考进了省委机关, 都为我高兴,给我支了不少招,告诉我进了机关该怎么学、怎么做。有人说,进了机关千万别说自己能写,就是能写也 要学会藏拙,否则一沾上手就难以脱身了,一辈子都要和文 字打交道。也有人说,在机关工作,一定要想法挤进业务部 门,因为业务干得好,出头机会多,大家看得到,成长空间

 

大,但公文写得再好,都是为他人作嫁衣。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他们说得对不对?”

听了小张的话,我笑着说:“你那些亲戚说的,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确实有失偏颇。远的不说,就以我为例吧!我当过多年文秘,也干过多个业务岗,从科员到处长,一直是单位里提拔最快的。回过头来看,主要得益于写材料,这促使我更加注重学习积累,同时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表现机会,既拓宽了知识面,又拓宽了工作适应面。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遹》)真正写得好的机关文稿,其实并不完全是写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养’ 出来的、深入思考‘想’出来的、认真研究‘谋’出来的。没有这些‘诗外工夫’来打底,写出来的充其量是表面文章, 中看不中用。

“再有,你可以想一想,为他人作嫁衣,那些个‘他人’

是谁?都是领导啊!你为领导写稿子,意味着有更多机会与领导接触、向领导学习、表现给领导看,久而久之,自然比别人学得多、进步大。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稿子写不好,领导不满意,也会适得其反,影响到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甚至因为一篇稿子没写好,丢掉多年积攒下来的印象分。但这是另外一回事,别的工作做不好也一样。所以有人说,写作是做好机关工作的‘金刚钻’,能让你在从政的道路上实现‘撑杆跳’。不少年轻干部因为文章写得好,引起领导注意,得到领导赏识,进而走上成长‘快车道’,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一位老领导曾经说过,搞文字的同志‘吃

 

苦不吃亏’。这句话很有道理。

“尽管如此,我们写文章也好,做事情也好,不能太过功利,否则难免会陷入名利的漩涡、迷失前进的方向,或者因为一时达不到目的而心灰意冷、失去动力。

“现在,你只是‘机关大学’里的新生,先不要想那么多,也不要急着做什么职业生涯规划,这还为时尚早。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你要做的,首先是学好入门的课程、打牢工作的基础。等到度过了适应期,再去思考自己的成长目标和路径,才有意义,也才可行。曾国藩的座右铭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作为年轻人,更应该有这样一种心态,千万不要还没学会走,就想着怎么飞。”

听完这些,小张高兴地说:“处长,原来我是‘瞎子去南极——根本找不着北’,现在总算知道自己该从哪里学起了。感谢您给我讲了参加工作的‘第一课’!”

 

 

深挖精耕细作 求实务实落实

认真抓好办公室有关工作

 

 

【说明】这是四五年前,我在某部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 给下一级同行作业务辅导的讲稿。回过头看,写得还不错, 记得当时在场的同志纷纷点赞。这篇稿子不仅对写手有启发, 对“大内总管”们也有启发。原文近 8500 字,现择要上线, 以飧读者。

这两天有不少读者问:“成老师,您的课确实有意思,和别人不一样,能不能多发几篇啊?”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个人微信公众号一天只能发一篇文章,没办法,规则如此。但我会坚持“每日一课”,决不当 TJ

(网络用语,你懂的),决不搞“草鸡工程”“烂尾工程”。

 

 

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同志都知道,办公室的工作不好做。我先后在 5 家单位的办公室工作过,累计超过 8 年时间(注:

后来达到 12 年)。对比这几段经历,我真切地感受到,×× 部办公室的工作更不好做。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的工作究竟难在哪里?

——难就难在头顶××部的光环,盛名之下、不容懈怠。

××部门历来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奉献,××干部普遍政治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工作一贯强度更大、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盛名之下无虚士。”××部的“光环” 就像是一道“紧箍咒”,时刻提醒我们决不能给这个模范部门

 

丢脸,决不能给这支过硬队伍抹黑。

——难就难在常伴部领导的左右,如履薄冰、不敢马虎。领导水平高,对身边人员的工作要求也高。我们既需“谨言” 更要“慎行”,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越得“信任”越不敢“放任”。我们既要协助领导抓大事,对大事举重若轻, 又要着眼大局做小事,对小事举轻若重。我们凡事都要拿捏有度,站在领导的高度想问题,放眼全局的广度抓协调,对标专家的深度搞业务,设身处室的角度做服务。

——难就难在身处部机关的枢纽,事无巨细、不能出错。办公室工作面宽量大,但又琐碎具体;需要很强的计划性, 又有很强的突击性;既有严格的程序性,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办公室工作“无过即是功”,做好了都是小事、是“应该的”,出问题就是大事、会“捅破天”。正因为如此,办公室的工作最折磨人,也最锻炼人。

农业生产实践证明,深挖精耕细作可以增强土壤的蓄水存肥能力、减少病虫害、提高粮食产量,这是科学种田的好方法好经验。办公室工作如同××部门的一块“样板田”,要增产高产,就得深挖精耕细作。

“深挖”,就是在理思路、做工作的时候,要深入了解有关情况。比如,这项工作过去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样的;领导有哪些考虑,群众有什么愿望;别人是怎么做的, 自己又打算怎么做。挖得越深,掌握的信息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我们当好参谋、做好工作。

“精耕”,就是挖好地以后,还要把土疙瘩掰开了、打碎

 

了,这样才能增进对工作情况的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细作”,就是播了种、插了秧之后,还要细心呵护,在

细节上多下功夫。就像农民种庄稼,要注意观察长势,经常松松土、浇浇水、施施肥、除除草、修修枝、杀杀虫。只有把功夫下足了,把工作做细做到位了,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著名作家莫小米有一篇短文,被收入了初中语文教材, 题目叫《诚实的土地》。里面用两个小故事,生动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土地最诚实,善待它会有收获,破坏它就遭报应。土地是这样,工作也是一样。

对办公室工作来说,“深挖精耕细作”是好方法,“求实务实落实”是硬要求,这两方面是配套的。深挖才能察实情, 精耕就是出实招,细作确保我们获得丰收、见到实效。这两句话十二个字,是我做工作的基本遵循,更是努力方向。

根据办公室的分工,我主要分管综合性文稿起草、日常办文核文和××工作宣传。下面,我就分管的工作,着重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正在抓什么”“将要抓什么”“具体怎么抓”,力求体现“深挖精耕细作、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理念。大家作为办公室主任,都是“操盘手”而不是“主攻手”。所以我介绍的时候,将侧重于管理层面而不是生产层面。

第一,关于综合性文稿工作

办公室是单位的窗口,文稿是我们的“脸面”。调进部里之前,我早就听说好文稿是××部的“金字招牌” “亮丽名片”。进了这个门以后,我又听说了一句话——“写作在别的

 

单位是一项专长,但在××部门只是基本功。” ××部门对文稿工作的重视程度,××干部的整体写作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在文稿工作中,最重要、最难写的是综合性文稿。所谓综合性文稿,是指涉及全省××工作或部机关重要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领导讲话、中长期规划、年度工作要点、政策性文件、总结报告、典型经验材料以及重要信息、重要新闻报道稿件等。在市县××部门,这项工作主要落在研究室头上。但是,办公室主任也不能当“甩手掌柜”,一点边都不沾,毕竟以文辅政是办公室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我体会,要起草出高质量的综合性文稿,有五个关键词。

一是“浓♘氛围”。写材料确实很辛苦,“5+2”是家常便饭,“白加黑”是工作常态。所以不少同志有畏惧情绪,能躲则躲、能推则推。作为办公室主任,要想法设法加强教育引导,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承担这项工作是提升素质的机遇、施展本领的待遇、领导信任的荣誉,进而营造一种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浓♘氛围,形成人人动手、环环把关的良好局面。

二是“压实责任”。明确责任,硬化责任,落实责任,合 在一起才叫压实责任。每个单位都会有几个“笔杆子”,但决 不能把文稿起草的重担都压在他们肩膀上,那样谁也吃不消。更何况,××工作政策性很强,主干业务都有一定技术含量, 不具体操作,不浸淫其中,很难吃得透、把得准。这就要求 我们充分发挥业务处室的作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写作骨干。综合性文稿的起草,必须坚持“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

 

的原则,谁的孩子谁来抱,避免业务工作和文稿工作“两张皮”。

三是“形成雁阵”。我在其他单位写材料,多是单打独斗。到了部里,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集体攻关、协同作战,形成了一种“雁阵式”的写作队伍培养模式。××部门不仅注重写作队伍的梯次配备,还很注意以老带新、集体研讨。从讨论提纲,到分块起草,再到统稿审稿,每一篇文稿都经过多次有分有合的研究讨论、沟通探讨以至辩论交锋,每一次集体攻关都是一次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好机会。这个做法不仅值得推广,还要形成制度。

四是“丰富库存”。这个库存,不是指笔杆子的个人积累,

而是指整个部机关特别是办公室、研究室以及写作团队的公共财产。办公室要落实专人负责收集整理资料,建立一个写作资料室。同时,还要善于运用网络平台,建立一个共建共享的写作资料库。比如,我每个月都把办公室起草的综合性文稿集中梳理一次,不仅列出清单上报领导,而且每个材料建立一个文件夹,把每一稿都放进去,集中放在一个专用的内网邮箱里。这样,既便于领导了解掌握我们的工作情况, 又便于写作团队成员比较学习、资源共享。在我部的 OA 系统中,也专门开设了学习♘地,把各类文件资料分类共享。目前,我正在推进××网站改版,设计方案中不仅有“文件库” “简报刊物”等栏目,还有“网络硬盘”这样一个专门设置的资料共享空间。此外,这几年我们坚持把《××要情》、网评影响力文章汇编成书,发放给各级××部门和有关工作

 

人员,这也是为了促进工作的学习交流、资源的开发利用。五是“全程控制”。也就是对综合性文稿工作,实行全程

质量管理。从研究讨论、组织起草、审核会签,到呈送报批、修改完善、印发分送,一环扣一环,把好每一关。通过提高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质量,确保每一份文稿的整体质量。

第二,关于办文核文工作

在这方面,我们的有效做法主要有三个:

一是应用 OA 办公系统。这套系统不仅提高了文件流转效率,加强了工作督查督办,保证了文件及时归档,还促进了办文核文水平和质量提高。OA 系统中,有一项修改痕迹显示功能,类似于 Word 软件中的修订模式,可以清楚地显示在公文审核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作了哪些修改。这有利于文件起草者了解错情、汲取教训,提高文字水平乃至业务水平。

二是实行 AB 岗负责制。也就是明确 2 名同志共同负责这项工作,一个是“一号选手”,一个是“替补队员”。一位同志不在岗的时候,另一位同志可以及时顶上,避免延误工作。这项制度,已经在我部办公室的各个岗位上广泛推行。

三是实行内部轮岗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培养需要, 在办公室内部适时对负责办文核文的同志进行轮岗,或是调 整其分工,使办公室每一名同志都能掌握办文核文这个看家 本领,同时还有更多机会参加学习锻炼,广泛熟悉办公室的 其他业务。这一制度,成为我部干部跨处室轮岗交流制度的 有益补充。前段时间,我们征集了各处室对完善 OA 系统的

 

意见建议。下一步,将在完善系统、丰富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办文错情通报制度,在纠正错情、反思错情、避免错情中提升部机关的办文水平和质量。

第三,关于外宣网宣工作

我们的宣传工作是内宣、外宣、网宣“三副担子一肩挑”。内宣,主要通过信息刊物、内网网站、多媒体发布系统、文化长廊、宣传画册等渠道开展。外宣,主要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网宣,主要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站开展。这里,我把外宣网宣合为一块,把信息工作单列出来谈。

在外宣工作方面,我们特别注重专题策划。比如,近两年策划开展的……等专栏专题报道,每年投票评选“××工作十大新闻”,效果都很好。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充分利用与相关媒体联合打造的“全媒体大型宣传互动交流平台”,大力宣传……的生动事迹;联合××办、××报,对……的有关情况,进行持续深入的宣传报道。此外,我们还正在推出×

×主题实践活动的系列宣传报道。我体会,做好专题策划, 有效避免了新闻宣传见子打子、随意性强、零散琐碎等问题, 有利于增强集中度、保持延续性、扩大影响力。

做好外宣工作,还有一招就是打好“组合拳”。这几年, 我省××工作新闻报道的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动态消息、通讯特写、综述报道、答记者问、政策解读以及××干部的先进事迹、体会文章、工作日记,等等。这就有效避免了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增强了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是署名“×××”的言论,已成为××工作宣传的一大品牌,是我们占领舆论制高点的锐利武器。

在网宣工作方面,……(省略) 第四,关于信息工作

 

我体会,好信息不是写出来的、编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挖出来的。我在××处工作的时候,听到一位领导说: “我们单位是干得比说得好,说得比写得好。”言下之意,难度系数由低到高依次是:干—说—写。在我看来,说得好、写得好,都不如干得好,“干”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最有难度的。只有先干出来,才说得出来、写得出来。真正干得好, 就一定写得好、说得好。只有半瓶子醋、半生不熟的东西, 才需要通过说和写来加以完善、加以包装。

这一点体会,落到信息工作上,就是要加强调研和综合。

信息调研的目的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寻找新的“水源”“泉眼”,使基层一线、党员干部的生动实践成为采编信息的“活水源头”。

二是避免盲人骑瞎马,解决信息失真失实或者一知半解、挖掘不深的问题。

三是不仅捕捉亮点,更能发现问题和空白点、薄弱点, 落实“既要报喜又要报忧”的要求。

综合,就是对同一或同类专题活动、改革创新项目以及专项工作部署等情况,要注意以地区、行业系统为单位,进

 

行综合分析、总结提炼,既谈经验也讲教训,既谈成效也讲不足,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的预警和有效的参考,避免采写报送的信息零敲碎打、过于单薄。

在《××要情》的采编方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不断改进:

一是学习借鉴新闻工作的“话语体系”。信息文稿不仅要可学可用,还要增强可读性。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学习借鉴新闻特别是通讯、特写的写法笔法,力求体现“短、实、新” 的清新文风,“用活的语言反映活的实践”。

二是拓宽稿源和办刊主体。《××要情》不是“××部工 作要情”,应该更多地出现基层部门的声音、基层干部的身影。今年以来,我们注意调整采编思路,有针对性地推出市县×

×部门的重大创新实践。希望各地踊跃投稿,集全系统之力把《××要情》办好。

三是加大信息综合力度。比如,我们前段时间编发的要情信息“‘××××”,就集中反映了全省各级××部门学习宣传践行××精神的好做法,综合性很强,信息量很大,覆盖面很广。我数了一下,全文 3200 字,点到了 64 个(次) 市县区。这样的信息,有点有线有面,既充分体现了我部的谋划力、动员力,也充分体现了基层的执行力、创造力。我们就是要多写多编这种有分量、有含量、有质量的信息。

在加强信息工作方面,我们最近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是制定信息工作规程。总结完善近年来信息工作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工作规范,用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按照分

 

类指导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各种信息刊物的选题内容、编审程序、用稿标准、报送和印发范围。

二是建立信息选编例会制度。在综合室内部每周召开一次,重点分析研究信息需求,确定采编选题,提出近期编辑计划,分解部署和督促完成编写任务。同时,通报工作情况, 交流工作经验,分析点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做到 “人人都是信息员,集思广益办信息”。

在信息的报送上,我想特别提醒一点,就是一稿多投的问题。每个市、部分县区××部门都有自己的简报刊物。同一则信息,在不同层级的管理者眼里,重要程度大不一样。市县层面的重要信息,到了省一级可能就很一般了。不少市县××部门坚持把自己的简报刊物发送给我们,这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情况。但是,决不能把这个做法等同于信息报送。“对路”才能“适销”。只有按照我部各种简报刊物的体例、风格、篇幅等要求,有的放矢、专稿专投,才能提高“命中率”“采用率”。

我就介绍这么一些。讲得对的,供大家参考;讲得不对

的,启发大家思考,也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让我再看你一眼

 

这一讲,我本来已提前布局,安排了别的内容。因为一个小插曲,我临时决定调整内容,写下了这篇文章,作为新的一课。

昨天凌晨发了上一篇文章之后,我蜷在冬日温暖的被窝里,打开公众号,自我欣赏劳动成果——作为一名写手,这是最快乐的一件事。

没想到,这篇我至少校对了两遍的文章,还是出现了一些本不应该出现的小错误。比如:

第一段:“为什么这么说”,这一句改为“为什么这样说”会更好,因为两个“么”字靠得太近了。

第二段:“××部的‘光环’就像是一道‘紧箍咒’”,两组引号都可以去掉。第一个比喻“光环”是暗喻,第二个比喻“紧箍咒”是明喻,明喻是不用加引号的。“光环”这个词并不新鲜,也没有必要加引号,而且在这一段的标题(打头句)中我已经去掉了“光环”二字的引号,前后应保持一致; 如果第一次出现“光环”二字时有引号,第二次可以不用引号,但不能倒过来。

“关于综合性文稿工作”部分的第二段最后一句:“毕竟以文辅政是办公室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其中“之一”两字应该去掉,因为“最”是“唯一”而没有“之一”。

“关于综合性文稿工作”部分的第四段:“作为办公室主任,要想法设法加强教育引导”,其中“想法设法”是“想方

 

设法”之误。

“关于信息工作”部分第十段的最后一句:“我们就是要多写多编这种有分量、有含量、有质量的信息”,其中“有分量”与“有含量”应该掉个个儿,因为先“有含量”才会“有分量”。

也许这篇文章中还有别的错误和疏漏,但上面这几处是比较明显的,对我这样的“老司机”来说,完全应该避免。

为什么校对了几遍还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根本原因在于一个字:急。我发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快到凌晨 1 点了,我是抢在第一时间发的(过了零点才能发),希望读者能早点看到,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读者多是“满床书籍夜从容, 静里关心旧卧龙”(宋·葛绍体《夜读》)之辈,这是写手们的共同特点和生活习惯。

回到出现错误的话题上来,我们经常讲“忙中出错”,其实 “忙”中不一定出错,“急”才是出错的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对即将出手的稿子,只要我们再看一眼、多看一遍, 就可以避免很多失误。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当年我在大学担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的时候,因为文章写得好,从来不出错,深得校长信任,我给他写的稿子基本免检。可百密一疏,意外还是发生了。有一次,召开全校干部大会,校长的讲话稿赶得比较急,校长审阅过后,我又作了一些修改,改完之后用的是手动双面打印模式,打印出来拿着就往会场跑,没有再检查一遍。结果校长讲话的时候,

 

念着念着,突然接不下去了,再往后翻,才找到正确的内容。校长颇有些尴尬,当着众人的面说了一句“装订错误”。这句话通过话筒传出来,在场的同志都听到了。校长的尴尬对我来说是羞愧更是耻辱,“怎么就没有多看一眼呢?”我在心里暗暗后悔。会议结束后,我立马找到校长作检讨。校长很宽容,反而安慰我“大家都说这个稿子写得好”。

现在我们单位给领导送稿子,都是单面打印,不用装订, 用燕尾夹夹在左上角。过我手的稿子送审之前,我一定会亲自或亲眼盯着同事再检查一遍页码,“装订错误”在我身边再也没有发生过。

无独有偶,十几年后,我又因为工作不够仔细,向领导作了一次检讨。

事情发生在前年。当时我所在的处室根据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草拟了一份调整充实省级某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因为其中有二十几位厅级领导的名字和职务,我审过以后, 专门送到负责干部工作的对应处室,请他们帮助核对。这个通知经过层层审签印发出去之后,省委办公厅才发现其中有一位领导的名字写错了,用了一个同音字。没办法,这个文件只能收回重印。

作为处长,我对此承担全部责任。我先是以书面形式向

省委办公厅作了说明(实际上是检讨);又主动找到帮我们核对名单的处室和负责核文工作的办公室负责人,请他们提醒本处室的工作人员,今后核文特别是核对领导信息一定要细之又细,千万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然后,我又召集

 

处里的全体同事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大家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最后,我当面向分管领导作了检讨,汇报了事情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领导说:“尽管责任不完全在你,但你有这样一个态度就对了。我就不批评你了,今后多加注意。”

这类事情决不是个案、特例,相信不少朋友也经历过、听说过。昨天,我和朋友聚会的时候,一位在省政府办公厅核文岗位退休的前辈也讲了一个故事,说当年他们单位经手的一份文件,大标题本应是“规定”,结果写成了“规则”,连省长审签的时候都没有发现。

机关文稿的生命历程,仅仅就发文来说,包括起草、审核、签发、复核、登记、印制、核发等诸多环节,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文稿写出来之后,其生命旅程才刚刚开始。要提高文稿质量,每一个经过的岗位、过手的人员都是一道关口,都有一份责任,都要牢固树立“核文无禁区”“我就是最后一关”的思想,不能将矛盾和问题往后推移,办公室(秘书处、综合处)更是要担负起公文“总漏斗”的职责,决不让一份问题公文溜过去。

公文审核是确保质量的关键一环。对此,《党政机关公文

处理工作条例》有明确规定。现摘录如下:

第二十条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 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

(一)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

(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是否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

 

接;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三)涉及有关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经过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

(四)文种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段落顺序、引文等是否准确;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用法是否规范。

(五)其他内容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有关要求。

需要发文机关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审议前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初核。

这些规定不到三百字,要记住很容易,而要做到很不容易。机关办文的规矩是“谁起草、谁主办、谁主管、谁经手、谁负责”,起草者是源头,更不能掉以轻心、敷衍塞责。在起草过程中,要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用尽洪荒之力。尤其是文字秘书、专职写手,一定要有惜墨如金的态度、字斟句酌的习惯、千锤百炼的劲头。文稿出手以后决不能甩手脱手, 一定要全程跟踪、全程负责,做到一路紧盯不放松、一丝不苟不马虎、一点瑕疵不放过。

这里,文稿起草的问题我暂且不说,集中谈一谈校对的

问题。我们起草好稿子以后,务必要仔细校对,把校订、校改、校正和起草、修改一样,作为写稿的重要一环。

从校对方法来看,主要有核校、意校两种。所谓“核校”,也可称为“校核”,重在发现和纠正字词、标点方面的低级错误,靶子大致对应《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二十条第四款规定的内容。所谓“意校”,就是发现和纠正表意不准、

 

词不达意的问题,这是我发明的一个新词。

我认为,语言是有弹性的,表达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写法,多一个词少一个词,句式长一点短一点,用这个词那个词,都可以。但弹性太大太小都不行,就像我们坐沙发,弹性刚刚好最舒服。所以,把握好尺度分寸、找准临界点非常重要。

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也说过:“不论人们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最能够表示它,只有一个动词能使它最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使它性质最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能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决不要借助于语言的戏法来回避困难。”

我觉得,只有“意校”才能在校对环节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像我在这堂课一开始所列举的上一篇文章中的不足, 其中“为什么这么说”一句,两个“么”字靠得太近并不是文字上的错误,但换成“为什么这样说”念起来更爽口;“以文辅政是办公室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我们就是要多写多编这种有分量、有含量、有质量的信息”,这两句话也没有哪个词不对,但仔细琢磨,逻辑上都有问题。古人强调作诗要炼字、炼词、炼句、炼意,我们在校对文稿的时候,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字词句的错误上,更要推敲琢磨其中的“意”,这是炼意的最后一关。如果说,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上的错误是“硬伤”,那么表意方面的不足就属于“内伤”“隐疾”,更不容易发现,也更能考验我们的认真程度和文字水平。

 

从校对形式上看,主要有点校、读校两种。点校,顾名思义,就是用笔、用手指一边点一边校,点一句校一句,点一行校一行。现在很多人习惯于用电脑写作,但尽量不要用鼠标点校,因为这样一不小心就会把字词拖走,造成本没有错误的地方反倒出了错。读校,就是一边读一边校,比较好的方法是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校,读的人要边读边校,另一人要边听边校,多一双眼睛、多一个感官,发现错误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从具体操作上来说,读校最好不要由文章的执笔者来实

施,因为自己写的稿子往往念得比较顺,而且自己的错误自己很难发现,甚至明明看到了也不知道这是错误。所以,应该让别人来读校,自己在旁边听着、看着,发现有问题,大家商量着改,执笔者也可以当场确认。

现在科技非常发达,网上有专门的朗读软件,一些电脑软件本身也有这样的功能。如果写手一个人在战斗,可以借助这类软件进行读校。

总之,一名优秀的机关写手既要当好文谋辅政的“思想家”,也要当好精雕细琢的“文字匠”。在文章出手之前,多看一眼就会少错一点。

 

 

在思想创造中自觉奉献 在思想分享中共同成长

 

【致读者朋友】这是我担任某部门研究室主任时,在下一级研究室主任会议上的发言。这次会议同样具有以会代训的性质,读者朋友可以把这篇稿子与前一篇给办公室主任作业务辅导的讲稿贯通起来看,看出的“门道”会更多。同时,还可以作个比对,看看我的认识有没有提高、文风有什么变化。这篇稿子原来是主持词+发言,有 9100 多字,现在

精简到 5400 多字,以体现我大力倡导的讲新课、讲短课。有读者可能会说:“5000 多字还短吗?我看一遍要不少

时间呢?”

那我要问了:“不少时间是多少时间?20 分钟?半个小时?”

我所说的“短”是相对的。我们当学生的时候,一节课四五十分钟;干部教育培训,一个专题动辄半天时间。“三好” 公文课呢?我要求自己尽量把讲稿控制在 6000 字以内,相

当一部分控制在 3000 字左右,按正常语速念一遍,也就是

1530 分钟。

写作是门大学问。讲课没有一定的时间,讲稿没有一定的篇幅,很多问题说不明白。更何况我还要讲故事、举例子, 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文章的可读性。与大家听过的很多课、看过的很多文章相比,“三好”公文课真不长,关键是有干货有思想有味道。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这次会议,有工作会的性质,但我更想突出培训会、座谈会、交流会的特色。现在是自媒体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我更希望人人都是好老师。发言过程中,大家可以随时就某个观点提问、插话、互动。希望我们共同努力, 把这个会开得既紧张又活泼、既务实又充实。

以会代训是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这种“训”,主要是内训,是自我培训,最鲜明的特点、最主要的形式有两个:一个是分享,一个是沟通。前面的专题交流发言,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参加全国××会议期间,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所在的那一组有位女同志,她用一句话对会议作了定位,用两个词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我觉得非常精辟。一句话,就是“这是

××系统最强大脑的峰会”;两个词,就是希望带来一场“精神的盛宴”“思想的大餐”。我希望并且相信,我们这次会议也能达到这样的好效果。

既然是精神盛宴、思想大餐,最重要的就是分享,思想尤其需要分享。我有一个苹果,分给大家吃,每人只能分到一小块,加起来还是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思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如果大家都能接受,每个人得到的都是一个完整的思想;如果还能有所启发,得到的就远远不只一个思想。《礼记》中有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都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更应该毫无保留地进行分享。如果给我今天讲的内容定个主题,我觉得比较合适的题目是“在思想创造

 

中自觉奉献,在思想分享中共同成长”。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

那么,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什么呢?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感受,二是体会。感受,是参加全国××会议的感受;体会,是我担任研究室主任四个多月来的体会。

××会议精神,集中体现在××同志的讲话里。这个讲话,没有印发稿子,事后我根据笔记整理了一个摘要,已经发给大家,这里就不念了,主要是分享一下我参加会议的切身感受。

我感受比较深的第一点,是××部领导带头领衔课题调研工作,每位领导都领有题目。课题调研是研究室的核心业务之一,但决不能仅仅靠研究室一家来做,领导重视是保证, 业务处室科室参与是关键。我们经常说:“这也难,那也难,领导重视就不难。”领导重视不是空口号,不能嘴上说说、会上讲讲,最重要的是领导带头做、亲自抓,把领导的思想融进来,让领导来把好成果质量关。把调研任务分解到领导头上,既是转变作风的要求,更是推进工作的需要,是完善课题调研工作机制的有力举措。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研究业务, 所以尤其需要业务口的同志参与进来。要把我们善于研究、善于综合、善于表达的优势,与业务口的同志熟悉业务、熟悉情况、熟悉操作的优势紧密结合,形成优势互补,这样才能提高调研质量。

昨天晚上交流的时候,有同志问我,我们在课题调研上

下了很大功夫,但不知道这些成果有没有用。对这个问题,

 

我在这里也回答一下。我的答案是:有没有用,关键看调研 选题是不是出于工作需要,调研过程做得扎实不扎实。如果 这两方面答案是肯定的,成果自然有用;否则,做的肯定是 表面文章,中看不中用。我经常说,写材料和做工作不能“两 张皮”,必须深度融合,不能为写材料而写材料。做调研也是 一样,不能为调研而调研,调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而是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用以指导和推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 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 这就是说,只要实事求是地做调研,调研成果就有价值。

那么,我们辛辛苦苦拿出来的调研成果,该怎样充分利

用呢?一是作为学习资料,可以结集交流,也可以在本地本单位一定范围内印发学习;二是推动成果转化,可以转化为领导的有关辅导报告,或者移植运用到相关领导讲话中去, 最好的形式是转化为政策法规和制度文件,最起码要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此外,研究成果还可以作为我们自己的讲课资料,听过我讲课的同志,对此应该有体会。

我感受比较深的第二点,是××同志对文稿工作提出的要求,也就是“文经我手无差错,精准精到再出手”。以文辅政是研究室重中之重的工作、要中之要的职责。做文稿工作, 既要有创新意识、改革意识,更要有精品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引用过清代文人赵翼的一句诗,说文艺工作要力求“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稿工作也是

 

一样,决不能千篇一律、千文一面,而要“苟日新,日日新”,哪怕“年年工作都相似”,也要“篇篇材料皆不同”。文稿工作中的改革意识,指的是从起草机制到文稿形式、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更符合单位需要、工作实际。

精品意识,最好的诠释就是××同志说的那句话。前半句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后半句当时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觉得真是太精辟了!“无差错”,充其量是合格产品;“精准精到”,那才是精品力作。精准和精到有什么区别?“精准”是精炼准确,这是中级水准;“精到”是精辟到位,这才是高端产品。我还听说过两句话:一句是“精神到处文章老”。你要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把精气神贯注在字里行间,文章才会老练老到。另一句是“精品背后是精神”。是什么精神?“安专迷”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求实精神、奉献精神。

我感受比较深的第三点,是××同志的四条工作体会。

先说第一条,“坚定不移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有的人认为,讲政治重在“讲”,讲讲而已、不必当真,最多不乱讲、不讲不该讲的话就行了。作为××干部,这是绝对不行的!我体会,“讲政治”的“讲”,不是“讲话”的“讲”,而是“讲求” “讲究”的“讲”,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是可以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特别是我们写材料,每一句话都要落成白纸黑字,不讲政治不行,非讲政治不可。

举一个小例子。某单位领导班子中的常务副职,无论什

 

么时候公开讲话,前面都少不了一句“受某某委托,下面我讲几点意见”。这个某某,当然只能是“一把手”。无论一把手在场不在场,他都这样讲,这就是讲政治。他的这句话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我”字在后半句,是受某某委托我来讲,不是我受某某委托来讲,这个先后顺序,体现的也是讲政治。

某单位政研室有一位年轻的笔杆子,他跟我交流写作经验的时候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机关写手,标准是“三个半”:半个政治家,半个专家,半个文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研究室的干部要强化政治 能力训练,使自身的政治能力与担负的职责任务相匹配。“政 治能力”是一个新词,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学习 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提出“注重提 高政治能力”的重大命题。什么是政治能力?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我认为,起码应该包括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政治责任意识、政治纪律意识、政治定力等,这里就不具体 展开谈了。4 29 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武警部队政治委员朱生岭的一篇署名文章,题目叫《着力提高与履行领导职责相 匹配的政治能力》,论述得比较全面,网络推送的力度比较大, 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

再看第二条,“坚持把专业化能力作为关键支撑”。这几

年的全国全省会议,“专业化”这个词频频出现,成为一个热词。中央还把“提高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写入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很重

 

要。××同志指出,综合研究、制度改革、法规建设、办好 刊物、文稿服务是研究室的五项主责主业。术业有专攻,研 究室的核心业务就是我们的主攻方向。各市研究室的职能与 上级部门不可能完全对应,但政策研究、课题调研、文稿服务这三块是跑不了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掌握好这三把“刷子”,不仅自己要舞好刷子,还要带好团队、教会方法。大家一起 洗刷刷,总比一个人战斗效率高、效果好。

再看第三条,“坚持把精准科学作为实践要义”。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抓谋划、抓工作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怎样提高工作的精准度?我体会,主要有四个导向:一是上级精神、领导要求导向;二是基层需求导向;三是目标导向; 四是问题导向。用好其中一个导向,就能做到精确制导;用的参数越多,制导精度越高。

再看第四条,“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基本方法”。我们研究室的工作,是几副担子一肩挑,特别是文稿任务非常重, 经常手上的活儿还没干完,后面的活儿还排着队、挂着号, 新的任务又来了。不注意统筹兼顾,难免打乱仗、顾此失彼。我的体会是:千万不要搞孤军奋战,要善于整合部机关乃至全系统的资源和力量;千万不要有任务就一窝蜂地上,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在本处室本科室内部统筹好工作分工、人员调度;千万不要搞一次性透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考虑到工作和身体的可持续性,不能一下子就把本钱花光,根本不考虑明天的日子还过不过。还有一点,千万不要以为工作就是工作,不注意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的统

 

筹。当年,××同志刚调进部里的时候,在年轻干部交流会上说过,“从事文稿工作,能力不强应付不了,身体不好支撑不了,家庭不理解坚持不了。”这话说得确实在理。

关于“感受”的分享,我就谈这些。下面再谈些“体会”,因为我到研究室工作时间不长,体会还不深,主要是结合所做的几件“大事”来谈,这几件事是按时间先后排序,不按重要程度,以原原本本呈现工作脉络,希望能给新进研究室的同志更多启发。

几个月来,我最得意的一件事,是把××同志推荐交流到了新的重要岗位上。从我上任到××同志交流到××处工作,中间只隔了 2 个月左右。我在向组织上作推荐的时候说, 请把××安排到重要岗位上,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研究室的事,是部机关所有写手的事。希望通过××同志的交流,树立一个好导向,让大家知道,写材料的同志受重视,认真写材料的同志该重用,该提拔的还要提拔,不能老是在“材料界”打转转。××同志离开研究室的时候,写了一篇感言,一位退下来的“大笔杆”看了,回了一条微信, 其中说道:“懂文字的人做业务,如虎添翼!”我想,这是我们大家的共识,也是实打实的事实。通过这件事,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作为研究室主任,带队伍是非常重要的职责, 带队伍最好的方法是树导向,因为导向是无声的命令、无形的令旗。

几个月来,我最高效的一件事,是上任仅十来天,就圆

满完成了××会议的文稿服务工作。这个会议,有两个材料

 

需要准备,一个是一把手的讲话,一个是“常务副”的总结讲话。从我上任到会议召开,中间只有 13 天,除了周末,还有一天要搬家。更何况,本级会议距离全国会议中间只隔了五六天,时间紧、任务重,我根本没有适应期。两个稿子生产得都很顺利,基本属于“一稿过”,后面只是不伤筋不动骨的小修改。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效率和质量?秘诀就在于×× 年以来,9 次××会议的材料,我一次没落下,其中 7 次担任主笔。通过这件事,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不怕没机会, 就怕没准备;平时常备战,必能打胜仗。

几个月来,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执笔完成了一篇大领

导讲话稿的起草工作。这是我专业写材料二十多来,写作规格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篇稿子。这篇稿子,难就难在写给谁用事先并不明朗;有什么要求,没有一张纸、一句话,更没有跟领导、跟领导身边工作人员请示沟通的机会。为了写好稿子,我使出了洪荒之力,特别是把最有可能的一位领导近年来同类型、同时间段的讲话找来反反复复研究,用心揣摩领导想讲什么、适合讲什么、怎样讲才合适。令我欣慰的是, 审稿的时候,大家普遍给予好评,最终这篇稿子的采用率也很高。通过这件事,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好稿子都是研究出来的,你把工作研究透了、把领导研究透了,就没有写不好、通不过的稿子。

几个月来,我最顺利的一件事,是牵头和执笔完成了 20

多份重要的综合文稿,没有一篇被“枪毙”。写稿子,被打回头、枪毙掉是难免的事,甚至“稿来稿去”、回到第一稿也并

 

加入VIP
1、范文虽好,仅供参阅,请不要照搬!!!
2、本文档共计 0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参考阅读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您所的下载资料在参阅完毕后必须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产生的任何法律问题由您本人承担,与公文写作宝及其运营主体无关!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享受更多尊贵服务

内群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进内部大秘交流群

活动

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