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 2023-07-10 11:52:15 (25篇)在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第二季度文章汇编
- 2024-02-28 15:13:52 (16篇)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第四季度文章汇编
- 2023-01-29 21:50:38 (41篇)2022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一季度文章汇编
- 2022-11-13 20:29:16 2022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一季度文章汇编45篇
- 2022-11-13 20:29:16 2022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一季度文章汇编41篇
- 2022-11-13 20:29:16 2022年人民日报社论第一季度文章汇编14篇
- 2022-11-13 20:29:16 2022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一季度文章汇编41篇
- 2022-11-13 20:29:16 2022年人民日报社论第一季度文章汇编(14篇)
- 2022-11-13 20:29:16 2022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一季度文章汇编(41篇)
- 2022-11-13 20:29:16 2022年人民日报今日谈第一季度文章汇编26篇
- 2023-02-13 12:52:42 2022年12月人民日报精选观点文章汇编(34篇)
- 2024-02-28 15:14:44 (36篇)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四季度文章汇编
- 2023-10-17 12:05:05 (50篇)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三季度文章汇编
- 2023-07-15 14:37:43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汇编(48篇)
- 2024-02-28 15:15:15 (46篇)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四季度文章汇编

目录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人民观点)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方能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在黑龙江鸡西市,水稻田小池改大池提升行动如火如荼开展,“池改”不仅有利于机收,还增加了土地面积,助力粮食增产;在江苏东海县,自然资源网格化管理田长制全面推行,2832名田长分级负责,让全县每块耕地都有守护者;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施两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全村1.37万亩确权承包地平平整整,旱能浇、涝能排……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着力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的土地根基,取得明显成效。
地为粮之本。不久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前,XJP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守住耕地这个根基。从指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到要求“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从嘱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到强调“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XJP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工作一以贯之的关注和重视,凸显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为我们做好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工作、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提供了基础保障。特别是202X年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来,各地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任,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XJP总书记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只有把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才能端牢中国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但部分地区还存在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比如,个别地方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绿化造林,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XJP总书记聚焦“耕地面积还在减少”的现象,深刻指出:“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种粮食,要么建养殖场,要么是种花卉果木,那么粮食怎么办?”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截至202x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但目前,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上仍然不高。加上光温、水土时空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我国耕地抗灾减灾能力仍然不强。要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迫切需要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今天,放眼广袤田畴,在河北邯郸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民浇地平均节水15%、节电30%,亩均提升产能150斤以上;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大力改良盐碱地让昔日盐霜皑皑的连片荒地重新焕发生机,每亩效益足足翻了一番……实践充分证明,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方能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仓廪实,天下安。XJP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奋进新征程,时刻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我们就一定能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人民观点)
百年风云激荡走过壮阔征程,百年不懈奋斗铸就世纪伟业,百年上下求索作出伟大贡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全面回顾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基础上,以更宏阔的视角,从五个方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如何理解这五个方面的概括?怎样在此基础上续写华章?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探索答案。
——编者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14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今天,中国人民昂首挺胸、阔步前行,有着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凝聚力,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表达艰苦岁月里人们对安定日子向往的《农工之家》,展示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的《生活如歌》,凸显新时代农村新风貌的《5G时代》……一个个雕塑作品,生动展现了百年来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形象勾勒了中国人民从艰辛苦难走向美好生活的壮阔历程,深刻揭示了党对中国人民所作的历史性贡献。
世纪征程,奔流激荡;百年辉煌,铸就伟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其中第一条就是“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写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今天,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时针拨回到百余年前,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的,是神州陆沉、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况。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偌大的旧中国,多少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多少人命运多舛、颠沛流离,多少人饱受欺凌、毫无尊严。谭嗣同大声疾呼“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康有为痛心疾首,以“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喻中国人的悲惨境地;鲁迅悲愤地写下“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民的出路在哪里?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
2、本文档共计 108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参考阅读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您所的下载资料在参阅完毕后必须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产生的任何法律问题由您本人承担,与公文写作宝及其运营主体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