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 2022-12-11 11:34:40 如何打磨材料标题,试试第二把“符号锤”:辩证的魅力
- 2023-07-18 12:46:21 如何打磨文稿标题,第七把“符号锤”:修辞的美感之析字篇
- 2023-07-18 12:46:21 练就好标题绝招
- 2022-12-13 15:28:34 写稿子不能心存偏见,但一定要敢说“绝对”!第三把符号锤来了:绝对的气势!
- 2023-03-05 20:03:30 公文中好标题如何炼(8500字干货,一网打尽“重复型”标题)
- 2022-05-06 15:14:14 精心打磨【加法】词小标题,让政法整顿+党史学习教育总结汇报更出彩
- 2022-05-06 15:14:14 精心打磨的三句式标题,把党史学习教育总结的满满当当、通透彻底
- 2022-05-06 16:17:46 精心打磨标题,科级干部三年工作总结有思想有内容有水平
- 2024-11-20 14:45:40 在第五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展示活动上的讲话
- 2022-10-05 18:34:36 市委政研室主任关于如何写稿子的讲话
- 2023-08-18 07:30:23 基层党建政研论文的5种常见结构
- 2023-07-18 12:46:21 如何拟写标题
- 2023-07-18 12:46:21 匠心打磨用学术讲政治的精品课
- 2023-08-18 07:30:23 如何写好公文的标题?
- 2022-11-28 22:32:24 公文标题太长如何排版(仅供参阅)
今天,我们来讲讲第5把“符号锤”——口语的韵味。这个韵味来自哪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3方面来看:第一,这个韵味来自于“声音”。语言的第一属性是什么?不是文字,而是声音,这就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所强调的:口语处于首要地位!是先有口语,还是先有文字?肯定是先有口语。人类历史上有数以万计的语言,只有106种语言使用过文字或产生了文学。现存的3000种语言中,大约只有78种语言有书面文献。交流的本质是“声音”,就算你在阅读文字的时候,脑子里也会不自觉响起一种声音。不信的话,现在就可以试一试。所以,语言首先是一种口语现象,“口语”在一切交流中都处于首要地位。第二,这个韵味来自于“传播”。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来看,概念最大的是语言,然后是文字,文字下面又包含口语文字、书面文字。但归根结底它们的根本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传播”,凡是与这个中心目的相违背的,都是耍流氓。讲一个“秀才买柴”的故事。一个秀才看到一个挑担卖柴的,喊道:“荷薪者过来。”卖柴人听懂了“过来”两字,就过来了。秀才指着柴问:“其价几何?”卖柴人听懂了一个字:“价”,就告诉他了。秀才又摇头晃脑地说:“其薪枝多而茎少,烟多而焰少,请损之!”意思是:你这个柴小枝多、大段少,烟多、火不旺,便宜点吧。卖柴人一个字也没听懂,扭头走了。秀才的话有没有文化?有!但有没有用?没有!这就是我们在文稿写作中经常犯的“书生病”“拽文病”。你老老实实说“人话”就行了,非得故作高深,别人听得难受,没有传播效果,一切都是白费。书面语的传播力低于口语,这不是什么原理问题,这是生理问题。第三,这个韵味来自于“互动”。口语毕竟是琐碎的、不成体系的,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提纯,最后转化为书面语,我们得到了书面语的精准,但也使得它与口语之间产生了距离。每一个文字,在诞生之初都是伴随着语境的,这就是口语的另外一大优势:可共情、能互动。比如,1983年,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对现代化建设,讲了著名的“八字”方针: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正是这两句大白话,把保民生与抓发展之间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如果把“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这句大白话翻译成书面语,应该就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同样是八个字,但我们会发现,很明显前者更有温度,因为它来自日常生活,有烟火气。好了,以上是道理的“心法”,下面我们谈谈实践的“技法”。这个技法不太好写,因为“口语”这把符号锤特点就像口语一样,虽然天天嘴巴上讲,但真要总结,好像又没什么特点。这个时候只能再次翻开李瑞环的《看法与说法》,整整四册、64万字,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从嘴巴里讲出来的。所以,我准备以这本书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素材,尝试着去摸一摸“口语”这把锤子的门道。从文本形式上,我将其分为“字”“词”“句”三大类:01字所谓“字”,就是口语化标题出现频次较高的字,主要有这么一些:了:我们每个人讲得最多的一个字,也许就是“了”,作为一个语气助词,它天生就有口语基因。1985年1月,李瑞环同《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年鉴》的记者谈话,他用“十个了”,讲述了天津发展之变:天变青了;地变绿;房变多了;路变宽了;水变甜了;害变利了;脏变净了;破变好了;难变易了;城变美了。1994年2月,在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筹备领导小组会上,他用“三个了”阐明了什么是大是大非:祖宗留下这块地皮,不能叫我们给搞小了;中华民族的好传统,不能叫我们给搞丢了;革命先烈留下的好制度,不能叫我们给搞坏了。这与总书记2012年强调的“三件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不要搞丢了,老前辈确立的正确政治制度不要搞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地盘不要搞小了。2011年4月20日的《人民日报》,也是用一组“了”作标题:能耗低了、排放少了、低碳俏了,讲述江苏昆山节能减排的发展实践。来:“了”字嘴上说得多,但“来”字纸上写得更多,它是口语化标题中的常客,并且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以全场景作战,十分了得。比如,在民主生活会上,它可以辣味十足:要把身段“放下来”;要把问题“摆出来”;要把群众“请进来”。在部署讲话中,它又可以态度鲜明:规矩立起来;底线划出来;作风严起来。在动员鼓劲中,它又可以鞭策加油:动起来;实起来;紧起来;跑起来。在阐述工作方法的时候,它又很会循循善诱:需求摸上来、政策送下去;问题收上来、服务深下去;力量聚起来、资源引下去。当然,面对党的二十大这样的大场面,也少不得它的身影: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不:这个字可是老熟人了,“重复”“辩证”这两把锤子里都露过脸,到了第五把锤子,还是绕不过它。1985年5月,小平同志提出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引起了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高度重视,他亲自主持撰写了10篇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天津日报》上连续发表。37年过去了,这些文章依然篇篇经典!其中的第三篇《民心所望》,就谈到一个话题:领导的威望从哪里来?李瑞环用“三个不”从反面给出了答案: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吹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在谈到实事求是这个问题时,李瑞环在陈云“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三不”原则:不能从本本出发;不能从经验出发;不能从想象出发。在谈到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浮漂时,他用“四个不”,将其分成四类情况:有的不想干,凑凑合合过日子;有的不肯干,讲得漂亮不见行动;有的不敢干,怕得罪人;有的不会干,缺乏工作能力。记得有次,为领导准备一个数字化方面的材料,自己就把“仿写”这把锤子拿来,将“四个不”化为“三个不”,作为个别领导干部在数字化时代的短板不足:有的觉得年纪大了,不想学;有的只是应付了事,不真学;有的感觉没大用处,不深学。把:“把”字句和“被”字句是小学语文的两大王者,其实在日常生活里,“被”字句只能被“把”字句吊打,没办法,“把”字句太硬核了。直接举例:把目标吃透;把短板补齐;把优势用足;把基础夯实。又如,要把成绩总结好;要把形势分析透;要把思路谋划实。此外,“把”字还有一种用法,那就是变身“一把”,放在后面:送上惠企“及时雨”,倾情帮一把;送上稳企“定心丸”,倾心扶一把;送上助企“新动能”,倾力挺一把。02词一讲到口语化的“词”,不要就想到“大合唱”“试金石”“方向盘”“定盘星”,这类比喻型“三字经”是一把双刃剑,用得精准会增色不少,滥用泛用则被反噬。正如第一个把雪比作柳絮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我们就不要去做第三个、第四个了……写文章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比如,邓公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习近平总书记对网信工作的重要指示,就三句话: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这就是一套天然的标题啊!掏出“仿写”锤,我们也可以做出一套,比如,针对考核工作:走前列是总要求;多加分是硬道理;不扣分是真本事。又如:在成效上见真章;在特色上显精神;在排名上见高低。又如:给人民群众“行方便”;给基层一线“分压力”;给我们自己“压担子”。上面都是三个字的词,其实两个字照样可以,比如,2002年李瑞环在京剧音配像总结会上对“发展”作了这样的解释,发展就是:继承前人的成就;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时代的特征。我对这段话印象深刻,因为这些全是常用词汇,也没什么修辞技巧,但越琢磨越有味道。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也许这就是“观点”的魅力所在吧。朱镕基同志的讲话也是如此,简洁明了、一针见血。比如,1993年在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网络第八次年会上,他对信息工作提了三点要求:第一,要真实,得说真话;第二,要及时,不马后炮;第三,要准确,不讲错话。同样,在1994年房改工作会议上,他告诫各地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了这么一段话:有钱就干,没钱就别干;今年、明年不干,后年还可以再干;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干。是不是同样言简意赅、直指人心?03句句子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俗语谚语,另一种是修辞手法。第一类:俗语谚语。俗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句子,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口语形式,都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的;二是十分通俗,一听就懂、一目了然;三是短句韵语,一般都是小短句,往往还押韵合辙。李瑞环讲话中经常引用俗语谚语,比如,1988年物价问题成了老百姓关注的问题,群众意见不小,他就引用了一句天津老百姓的顺口溜:“火车亲嘴儿,飞机打滚儿,轮船沉底儿,物价没准儿”。在讲到一些不担当、不作为的领导干部时,他说老百姓是这样评价的:“手抓两把泥,脚踩西瓜皮,见着问题就抹,见着矛盾就溜工。”又如,1986年天津道路交通问题严重,他直接引用工人们的调侃:“早晨上班是‘吉斯’(挤死),晚上下班是‘奔斯’(奔死),一天工作吃‘琪司’(气死)。”当然,他最出名的“顺口溜”,还是谈改革的那句名言:“迈小步、不停步,少走弯路回头路”。这是李瑞环长期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在《看法与说法》中被反复提及。如果我们把它替换为:蹄疾步稳、循序渐进,意思是对上了,但味道却没了,这就是口语的韵味。他还有一大段经典论述,堪称俗语谚语的集大成者,那就是前面讲到的10篇评论员文章中第2篇,我在这里直接摘抄一段:我们有些同志沾染的坏风气:他们习惯于坐在屋子里,豪言壮语,气吞山河,听起来似乎决心很大,道理很多,但只有唱功,没有做功,嘴行千里,屁股在屋里。高谈使他们浪费了很多时间,阔论使他们耽误了许多事情。有些同志“茶碗一端,说话无边;香烟一点,专说人短”。他们习惯于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就是不说怎么样才对;他们总喜欢说这人不行,那人不行,就是不说自己行不行;他们不当运动员,只当裁判员,只吹哨不上场,谁“进球”吹谁“犯规”;你在前边干,他在旁边看,干好了他说“早该如此”,干错了他说“意料之中”。这一段话是一座大富矿,俗语谚语穿插其间,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脑子仿佛已经有了画面。每当写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时候,我都会把它翻出来,其中的一些金句稍加改动,就是一组好标题。比如,在一次会议中,梳理出了“两多两少”:坐而论道的评论员太多;乱吹哨子的裁判员太多;实干担当的运动员太少;一往无前的冲锋员太少。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常引用俗语谚语,在讲到依法治军工作时,他说道:“部队流传一句话,“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白头、白头不如口头”。有的领导讲,都按条令条例办,还要我干什么?这说明,在依法治军问题上,一些同志认识很模糊。现实生活中,有的“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一个将军一个令”,搞土政策土规定。”写俗语谚语类的标题,一要大量占有,二要用得精准。平时可以专门建个文档,日积月累下来,总有一天会用得上的。比如,这一组讲项目双进的标题:项目体量不大,“小马难拉大车”。项目储备不足,“水浅难引大鱼”。要素保障不够,“少米难为良炊”。项目推进不均,“好局难成好事”。第二类: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与俗语谚语是有交叉的,比如“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它既是比喻,又是一句俗语。我将其单列出来,更多的是出于实战考虑,因为俗语谚语重点在引用,属于被动技能;而修辞手法则有更大自主空间,属于主动技能。修辞是打磨标题的一大利器,所以我将其作为自己七把锤子的压轴之锤。因为后面还会讲到,所以,这里就尽量简单一点。口语化标题的修辞手法,用得最多的其实就两种:比喻和对比。关于比喻:李瑞环有很多经典案例,这里我略举三个:第一个是关于温州的。改革开放以后,温州人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温州模式”,却饱受质疑。在温州处于姓“资”姓“社”争论的风口浪尖之时,李瑞环来到温州,讲了一句:先生孩子后起名!他将温州模式比喻为孩子,告诉大家有些东西不要急着定性,只要市场需要、社会无害、生产者有利,就应当允许、支持。正是这句话,给当时的温州带来了莫大支持。第二个是关于文物保护的。上世纪90年代,我国文物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大规模城市建设造成的文物破坏屡禁不止,盗窃、盗掘文物的歪风甚嚣尘上。针对这一情况,李瑞环同志在西安主持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专门提出文物事业的工作原则:先救命后治病!他将文物比作人,强调要抓住重点,急事先办,把有限的力量首先用于抢救那些快“断气”的孤品、珍品上去。这句话统一了社会上对文物工作的不同认识,让广大文物工作者一下子有了工作方向。关键是这两个“先后”句式一致、如同孪生,看来他老人家也爱用仿写锤。第三个是关于城市管理的。李瑞环在担任天津市长时,在城市管理上想了很多主意。他说:大城市为什么不好管?就是因为大。我有个笨说法,叫把大城市变成小城市管。具体就是四句话:横的切块;竖的切段;大的变小;长的变短。用他自己的话说,管理城市就像切灌肠、切豆腐,一块一块弄,是不是有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感觉。关于对比:这个多少有点辩证+口语的意思,就是把一对口语化的词汇放在一起,在反差中体现冲击。比如,1988年李瑞环在天津市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上,用了“四个只讲、四个不讲”,来告诫党员干部决不能背离党的立场:不能只讲金钱,不讲政治;不能只讲当前,不讲理想;不能只讲享受,不讲奋斗;不能只讲个人,不讲集体。我自己也依葫芦画瓢,做了一组类似的标题:不能只讲空理论,不讲实道理;不能只讲大原则,不讲细举措;不能只讲好成绩,不讲真问题。好了,技法就讲到这里吧,照例最后再啰唆一把。口语这把锤子在使用的时候,关键要用好“三步走”:第一步,心里想什么,纸上写什么。面对一篇稿子,首先要清楚自己要什么,把最想说的话写在纸上。不要管是不是精准通顺,也不要担心什么格调水准,就是要“我手写我心”。从经验来看,凡是念念不忘的东西,往往都是很特别的东西。我们的标题可能就藏在里面,不管什么样子,先写出来再说。第二步,平时怎么说,手上怎么改。写出来以后,就要进行逻辑化处理,对“毛坯料”进行打磨加工。在打磨的时候要遵循一个原则:平时怎么说,手上怎么改,这样改出来的才有生活味、烟火味。老舍先生写口语堪称一绝,他曾经提出过“耳朵监督嘴巴”,就是动笔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连“了”“啊”“吗”一个虚字都不轻易放过。第三步,读着有口感,听着有味道。还是那句话,文稿绝对不仅是视觉活动,更是听觉活动。光还看不行,还得读起来口感清脆、朗朗上口。文章就像拉胡琴,“读”就相当于试弦,声音不对就要马上调整。不仅要念给自己听,更要读给别人听。因为自己的耳朵跟自己的嘴巴太熟悉了,别人的耳朵往往更挑剔、更可靠。最后,摘录一段老舍先生的话:“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是用了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字汇。”这个道理,商人们好像比我们理解得更透,不信你看:借呗、花呗、饿了么、去哪儿……
特别声明:范文内容仅供参考!严禁抄袭!
免责声明:文稿来源网友上传分享或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本文档共计 6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参考阅读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您所的下载资料在参阅完毕后必须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产生的任何法律问题由您本人承担,与公文写作宝及其运营主体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