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提升写材料技巧2023年7-8月经济类文稿汇编(24篇)
老笔头文库

文档

31150

关注

66

好评

99.8%
DOCX

2023年7-8月经济类文稿汇编(24篇)

把握消费中心建设升级方向消费中心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区域消费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出安排部署,一些地方也聚焦建设区域特色消费中心城市发力,一系列举措有效带动一批大中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消费转型升级...
阅读 157 下载 25 大小 102.67K 总页数 128 页 2023-08-22 分享
下载文档
/ 128
全屏查看
2023年7-8月经济类文稿汇编(24篇)
还有 128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把握消费中心建设升级方向

消费中心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区域消费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出安排部署,一些地方也聚焦建设区域特色消费中心城市发力,一系列举措有效带动一批大中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消费转型升级。

当前,总需求不足是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切实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在这方面,需更好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发力建设消费中心,能有效解决当前消费动力不足问题,通过提供更高品质、更加丰富、更有创意、更加便捷的消费激发内需潜力,推动消费升级,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作用;能破除一些地方消费资源尤其是空间消费资源优势难以发挥的瓶颈,提高消费资源的空间利用效率,优化消费空间体系;能推动城市消费在实现集聚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同时,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区域消费升级。对此,需精准把握消费中心建设升级方向。

一是推动消费向更高层次升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消费领域,需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发力扩容提质,不断丰富和发展消费新形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堵点和痛点还很多,供给侧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设施条件有待完善,需求侧的收入分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消费意愿需进一步激发。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单一举措难以实现,需要通过消费中心建设,实现综合配套、重点投入、系统提升。既要聚集优质消费资源,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又要推动设施升级,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商圈,还要实现融合创新,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等新型载体。同时,加强消费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制定完善促进消费相关政策。

二是推动一般消费地向消费中心升级。与一般消费地不同,消费中心能够实现消费功能的专门定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消费空间扩大、消费功能升级而展开。许多传统郊区地带被纳入城区范围,部分城区虽然已经具备城市功能,但消费设施陈旧、消费层次不高、消费内容单调,消费市场不活跃。通过消费中心建设,可以进一步明晰中心城区的消费定位,推动其从一般消费地向消费中心升级,同时能更好定位周边城区的消费功能,将更多城市中心、次中心以及卫星城、伙伴城市等纳入体系,实现消费资源的更广泛流通和共享。

三是推动区域消费中心向更具影响力的跨区域消费中心升级。消费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强不强,一个比较直观的标准就是看其影响的区域是否广泛、消费人群是否众多。一般来说,消费中心要做大做强,需在夯实本地消费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向区域性、全国性范围扩展,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异地消费者。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要加快由国内消费中心向国际消费中心升级,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而力争成为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别是要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相结合,做好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招商引资、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服务标准对接等配套工作,提升城市消费竞争力。

大宗商品供需上扬预示经济回稳

大宗商品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大宗商品供求和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具有高度相关性。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能源、矿产、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往往能够预示经济运行的脉动,反映宏观经济的趋势性变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为102.3%,虽较上月略有回落,但与二季度均值相比上升约1个百分点。据商务部监测,7月最后一周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179点,较上月底上涨4.6%。这意味着上游企业信心逐步回暖,下游企业需求持续恢复,供需双侧联动上扬,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这种信心和活力也传递到大宗商品市场,在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农产品等重点产品生产、销售等指标上有了明显反映。

供给方面,主要大宗商品生产和流通企业对后市预期乐观,生产供应热情升高。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制约大宗商品生产流通的不稳定因素逐渐消退,供应链快速修复,宏观经济成为影响大宗商品生产和供应的关键变量。年初以来,国内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恢复态势,叠加稳增长政策预期增强,各行业市场信心持续恢复。受此影响,大宗商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积极情绪不断积累,上半年原煤、成品油、粗钢、10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9%、17.3%、1.7%和10.8%。重点企业供应热情回升,反映出其对下游需求的乐观态度。

需求方面,大宗商品贸易商和制造业企业受消费复苏和利润增长影响,订货积极性提升。一是下游消费需求稳步恢复,汽车、家电等大件消费快速增长带动上游原材料需求增长。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其中基建投资增长10.7%,有力带动了钢材、水泥等商品需求。三是制造业企业利润明显恢复。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上半年利润均增长10%以上。下游制造业利润增长增强了相关企业投资扩产的信心,带动大宗商品需求回暖。

在供需两旺的市场形势下,重点商品价格朝着有利于经济平衡的方向调整。近几年,受新冠疫情、俄乌局势等重大事件影响,主要大宗商品价格经历大起大落。年初以来,主要大宗商品生产向常态回归,需求持续恢复,市场逐步再平衡。从重点商品看,煤炭市场产业利润向下游转移,上下游利润更加均衡;钢材价格、生猪价格在经历一段时期低迷后近期也明显反弹,将带动企业利润回升。

展望后市,尽管短期价格波动在所难免,但供求稳步恢复已成大势。推动大宗商品市场更好服务于宏观经济运行,仍然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一方面,要着眼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持续推动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联动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完善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畅通商品市场循环;另一方面,企业要把握宏观经济大势,以稳为主,稳中求胜,合理安排生产经营节奏,用好期货、保险等风险管理工具,防范市场风险。


发挥数字经济促产业链稳定作用

加入VIP
1、范文虽好,仅供参阅,请不要照搬!!!
2、本文档共计 128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参考阅读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您所的下载资料在参阅完毕后必须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产生的任何法律问题由您本人承担,与公文写作宝及其运营主体无关!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享受更多尊贵服务

内群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进内部大秘交流群

活动

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