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 2023-07-18 12:46:21 初中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探析
- 2023-07-18 12:46:21 2023年上半年第三实验中学体育工作自评报告(20230608)
- 2024-03-25 12:59:58 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
- 2023-12-26 12:52:47 区文化和旅游局2024年工作计划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2023-08-18 07:30:23 “第一议题”应知应会知识
- 2023-07-18 12:46:21 关注新型信息消费新动向
- 2023-07-14 11:05:31 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第一议题”制度落实情况报告
- 2023-07-18 12:46:21 XX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第一议题”制度落实情况报告
- 2023-12-25 12:55:20 体育局党组书记2023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报告
- 2022-08-17 01:46:29 流调溯源培训班开班仪式主持词
- 2024-04-01 23:46:39 在全市文化旅游体育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 2023-07-18 12:46:21 邵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关于印发《邵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广电体育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 2022-05-11 21:26:12 流调溯源培训专班开班仪式主持词
- 2023-12-11 01:14:03 专题党课:让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璀璨发光
體育旅游是展示国民形象及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体育旅游具身体验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李克强总理提出,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作为现代“五大幸福产业”,而体育旅游深度融合了“幸福产业要素”,即以健康为基础、体育为支撑、旅游为载体、文化为灵魂等,着眼满足人民日臻增长的美好价值诉求及社会发展需要。旅发〔2016〕172 号明确指出体育旅游概念,它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主要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1]。体育旅游作为体验经济新业态,对于拓展社会文明新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新诉求等重要意义。但从新发展阶段新要求来看,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资源有限、服务意识不强、监管水平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质量提升动力不足等现实 困境[2-3],体育旅游具身体验质量依旧是阻滞我国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以体育旅游具身体验为 切入点,从理论支撑、演进脉络、研究动态等方面,全方位阐述体育旅游具身体验知识谱系,揭示体育旅游体验本质特征及共性规律。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对体育旅游具身体验进行综合归纳分析,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研究理论、视角等内容,既汲取百家之长研究体育旅游体验共识规律,又以具身理论深刻揭示体育旅游体验特质,全方位探索不同服务场景下体育旅游具身体验、符号知觉、情境涉入等特征,为体育旅游供给内容优化、服务质量提升、体验价值增强等♘植理论基础。
理论溯源:体育旅游具身体验的逻辑理路
理论新释
具身理论作为人类认知规律的新范畴[4],具有深♘的哲学底蕴和实证基础。回顾西方哲学的历史,具身理论源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being-in-the-world)及梅洛庞蒂的“具身—主体论”(embodied subjectivity)等哲学思想[5],是对身体、体验(认知)、空间三者之间的系统性认识。具身理论也成为继人类思维计算机隐喻理论(认知主义)及联结主义之后,系统诠释人类认知规律的崭新理论视角(Barsalon,1999;Brasalon,2008)[6]。相较于传统理论框架,具身理论包含以下特征:认知源于主观身体与客观世界(身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身体结构及机能等限制了人类认知系统的表征及内容;认知、环境和身体是密不可分的系统,且三者长期处于“认识—存在”的动态循环过程[7]。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基于具身理论研究基础学界日臻关注旅游与身体间的互动关系。理论层面,具身理论视角下旅游体验“身体转向”“感官转向”“符号转向”“非表征转向”等研究取得长足进展;而实践层面,旅游营销者如何准确把控参与主体具身心理及行为特征,精准设计出相匹配的旅游场景、管理流程、服务内容及营销方案已经提上重要议程。体育旅游体验遵循了具身体验演变范式,易受环境、行为及心理多重客体影响,体育旅游参与主体感官体验呈现出多样化特征[8]。具身理论为探究体育旅游心理黑箱、构建体育旅游服务场景、提升旅游体验质量以及掌握体育旅游行为规律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 同时也将为旅游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平台。
演化脉络
旅游体验(Tourism Experience)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Boorstin (1964) 最早运用史学思维科学审视旅游现象中的“虚假事件论”,被认为是旅游体验研究开创者。随后,旅游体验的本真性理论(Dean Mac Cannell,1973)、旅游体验的远方中心论(Turner,1975)、旅游体验模式论(Cohen,1975)以及旅游凝视理论(Urry,1990)等不断扩展,旅游体验研究内涵丰富、且呈现多重视角。20 世纪 90 年代,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主题公♘、体育旅游等研究主题不断涌入[9-10],研究者将视野转入微观个体“身体”现象,该时期运用具身认知理论侧重于研究身体结构、身体机能及身体缺失对旅游体验的影响,以及身体特征对旅游者心理、行为体验的影响等方面[11]。20 世纪末期, 西方社会进人“后工业社会”(亦称“后现代社会”),为有效预防慢性疾病、提高公共健康水准,西方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国民体育行动计划,以推动本国公民积极参加休闲体育旅游活动 [12]。体育旅游具身体验俨然成为 21 世纪的热点话题,研究视角聚焦于项目类型、参与动机、身体体验、健康行为、旅游空间等方面[13-14]。如 Gallagher(2012)等以
不同群体特征德国柏林公民为对象,考察了不同人口特征人群的健康目标与休闲旅游活动体验间的内外在联系[15]。与此同时,体育旅游具身体验作为哲学体验概念的反思,莫里斯·梅洛-庞蒂和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思想渗透至体育旅游研究领域,具身理论指导下体育旅游体验强调参与者的身体、感官、认知、行为等层面[16-17],研究视角集中于性别年龄、躯体形态等人口统计学特征,身体意识、心沉浸、自然接触等认知体验[18-19],家庭休闲、健身习惯、旅游消费等行为方式[20-21],情境涉入、服务质量、感知价值等感官体验等内容[22-23]。由上可知,体育旅游具身体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理论成果较为丰富、研究视角较为多元,且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侧重于旅游体验模式、旅游活动类型、休闲健康参与以及微观主体身体感知等内容。
国内关于旅游体验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1 世纪,我国学者谢彦君率先将“體验”概念引入旅游学研究相关领域,随后学者们从旅游体验内涵、影响因素、价值感知、质量评价等层面进行探究。体育旅游体验研究始于 2004 年兴起的体验经济[24],学界围绕产业发展[25-26]、节事旅游[27]、体验营销[28-29]、产品创新[30-31]等内容展开讨论。2014 年全民健身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我国民俗体育旅游、滨海体育旅游、冰雪体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乡村体育旅游的蓬勃兴起,体育旅游体验理论与现实基础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研究视角仍以保障开发为基础,聚焦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城乡统筹、人才培育、民族旅游、空间结构、产业集群、体验价值等内容[32-34],同时,体育旅游体验动机、情感、意愿等微观状态也得到关注[35-36]。《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旅发〔2016〕77 号),将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阶段、新高度,体育旅游业步入全域化、品牌化、精准化发展模式,品牌赛事活动、精品旅游项目、产品科技含量、旅游合作平台、符号体验价值等研究内容不断涌现[37-39],为体育旅游个性、多元体验奠定理论与现实基础。体育旅游体验动机、期望、价值、质量、满意、行为等内容得到不断关注[40-42],但具身理论在体育旅游体验的相关研究鲜有明确指明,但诸多研究均以具身理论为基础,研究体育旅游身体、心理、行为等内容,如盘劲呈,李海研究认为骑行旅游体验是置于行走空间的具身感受,而“身心依附”体验主要源于骑行者的具身行动。我国体育旅游体验研究起步晚,且研究内容由中观保障资源条件等逐渐过渡到微观个体身心感知等层面,整体而言体育旅游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扩展。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可知,国内外旅游具身体验相关研究已取得初步阶段成果。但关于体育旅游具身体验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视角受传统文化旅游相关研究思路桎梏,对体育旅游特色身体现象、体育旅游体验范畴、体育旅游具身反思等研究深度与广度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焦点议题:体育旅游具身体验的场域聚焦
体育旅游具身范式
体育旅游具身范式研究是以参与者“身体逻辑”为基点,通过体育旅游者具身实践与外界环境的深度融合,以揭示参与主体如何对外界环境进行“符号标签”转化及“身体感官”认知,以及体育旅游环境如何通过身体机制实现“地方依恋”“情感 归属”等现象[43]。国内外关于体育旅游具身范式研究包含了自然的和社会双重进程,但其核心任务在于恢复具身实践或身体知觉在旅游体验中的主导地位。目前体育旅游具身范式研究聚焦不同场域,通过归纳整理主要包括共同性、差异性两大层面,其中,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以及躯体性、本真性等具身体验,共同构成了体育旅游具身体验共通性 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体育旅游群体的性别分异、身体结构、身体机能及身份认同等基础条件,则可以归属于体育旅游具身体验的差异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1)共同性层面,强调了体育旅游具身体验主要是由生理身体所决定,即研究不同群体共性因素与体育旅游体验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体育旅游者感官知觉、躯体记忆、行为实践等,如何影响体育旅游体验效果[44]。如骑行旅行作为典型的具身式体验,川藏线骑行者跨越四大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远眺纵贯东西的两大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穿行于西藏高山峡谷地区的具身体验过程中,但 随着旅行目的地的不断靠近,骑行者身体知觉的反复性、身体素质磨练与身体对抗式冲突等具身体验状态。(2)差异性层面,强调社会属性对于体育旅游体验的影响。研究往往关注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中观社会要素,如何 对体育旅游者进行身体建构及角色认同,如 2021 年东京奥运会给日本带来 850 万的体育旅游参与者,而中国便是其中最大的旅客输出地,而由于地缘、种族、阶层等差异性,导致体育旅游者心理浸入、身体与环境互动程度略有不同,体 育旅游具身体验质量评价状况也理应有所差异[45]。
体育旅游情境涉入
體育旅游具身体验源于人类“复归自然,解放人性”的美好诉求。纵观国内外体育旅游体验对象包括自然景观(如滨海、山林、冰雪等)、文化景观(如城市景观、历史文物等)和社会景观(如本土居民、社会文化等),共同构筑了吸 引体育旅游者情境涉入的基础要素及现实条件[46]。目前国外体育旅游情境涉入研究较为丰富,主要聚焦于内涵勾勒、要素类型、模型构建等方面。其中,(1)情境涉入概念源于 Sherif & Cantri 涉入理论,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个体对某事物的短暂性关注[47]。体育旅游情境涉入以涉入理论为研究基础,阐述多重体育旅游场景下大众参与性、体验度的行为特质,此外,体育旅游情境涉入度也可用于揭示其与参与主体的需要、个人兴趣和价值取向的攸关程度。(2)体育旅游情境涉入产生是以自然景观、社会现象等物质要素为基础条件,纯粹物质要素构成了体育旅游情境涉入的客观事实,但物质要素内含的人文特质、符号价值被参与者所感知,就会催生心理获得感、地方依恋感等,从而影响参与者心理、行为的涉入程度,可见,体育旅游情境涉入是综合了物质、心理、情感等要素,并对体育旅游参与者产生差异性具身体验效果的变量。(3)体育旅游情境涉入研究以 Belk 购买情境模型为基础,融合物质、社会、个人、时间和任务等内容维度,研究体育旅游情境要素对参与者涉入程度及行为表现的影响机理。如体育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参与者会产生地方依恋、情感认同等涉入反应,且随着参与者对体育旅游目的地依附程度加深,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则会表现出积极主动、负责任的亲环境行为[48]。可见,体育旅游情境涉入起源于个体的主观需求、旅游兴趣或价值取向等内生动因,由于体育旅游情境易融到参与者主观意识干扰而导致大众涉入程度具有弹性特征,但大众并不会因特定的外生情境而得到充分满足,往往体育旅游者行动策略、线路方案等亦随之变化。
体育旅游符号知觉
2、本文档共计 0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参考阅读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您所的下载资料在参阅完毕后必须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产生的任何法律问题由您本人承担,与公文写作宝及其运营主体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