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其融入中国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党群关系中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探析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文化自信视域下法治文化认同的现实境遇与实现进路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主要依据、时代境遇与历史意义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融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存在的障碍与应对路径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以数字化推动制造业重构竞争优势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生成逻辑与基本形态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基层治理中的软法机制及其开发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国际债务风险的新特点及其应对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当前公民道德培育的三重难题及其应对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中国原文化基本精神研究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国家文化安全本质的理论探赜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对马克思主义“边缘论”的批判及其反思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行政问责法治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现实面相的理性审思
摘 要:后现代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影响是二重性的。一方面,后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后现代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功能、模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等;另一方面,后现代性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后现代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勾勒新的分析框架、供给新的思维理念、提供新的动力源泉等。为了正确认识后现代性裹挟的难题、正确利用后现代性带来的机遇,需要处理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解构与重构、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以审慎应对后现代性语境的系统性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解构;重构
后现代性脱胎于对以理性为依托的现代性批判,它以反对理性传统而崇尚非理性、反对同一性而追求多元性、反对普遍主义而强调相对主义作为最为本质的哲学信条,进而借此衍生出碎片化、去中心化、不确定性、非连续性、消解主体性、反传统等特征[1]。后现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面临的具体境遇。它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难题和矛盾,也为思想政治教
育提供了新条件、信息、资源。因此,我们需审慎应对后现代性境遇的二律背反式的影响,在正确认识难题、矛盾与正确利用新条件、信息、资源中,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一、后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第一,后现代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冲击。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格局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支配、干预、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随着 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力量的重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格局逐渐被打破,开始将主体角色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出现“双主体说”[2]。这就形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格局。上述二者都是对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旨的传统西方哲学主客体截然二分观念的坚持和延续,都在试图追问思想政治教育“以谁为中心”的答案。而主张“去中心化”、崇尚多元价值的后现代性则着手对主客体二分观念进行解构,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知,进而改变其内部结构。
首先,后现代性贬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力量。后现代性一改现代性对人的主体性力量的高扬态度,转而以“斥责”态度看待主体性力量,呼吁平等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当人们以后现代性之镜透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力量时
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扮演的支配者、施动者角色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扮演的被支配者、受动者角色,都被宣布为不合法。后现代性从实质意义上贬抑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力量。当前,后现代性贬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力量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例如,当上述情形出现时,在缺少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力量的有序组织与维系情况下,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元素难以得到有效组织,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难以有效开展,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
其次,后现代性模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传统与现代关系格局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都是确定的,要么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中心,要么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为中心,要么是以二者共同为中心。但随着后现代性的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以谁为中心” 的争鸣,都将被搁置,转而由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对性等问题的探讨所取代。此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划立及二者间的确定性关系都将被取消,人们很难再以一种清晰明确的标准来认识、划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而是沉浸于具体情境、问题、主体、客体等的琐碎讨论之中。
2、本文档共计 0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参考阅读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您所的下载资料在参阅完毕后必须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产生的任何法律问题由您本人承担,与公文写作宝及其运营主体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