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 2023-07-18 12:46:21 习近平关于“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研究:回顾与展望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 2023-07-18 12:46:21 【党课讲稿】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 2023-07-18 12:46:21 【党课讲稿】2021年度中共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2023-07-18 12:46:21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回顾、评析与展望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空间耦合: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
- 2023-07-18 12:46:21 202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回顾与下半年经济展望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党建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 2023-07-18 12:46:21 【宣传思想工作讲义文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与展望
- 2023-07-18 12:46:21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百年回顾与展望
- 2023-07-18 12:46:21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回顾与展望
- 2023-07-18 12:46:21 【讲义文稿】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 2022-05-14 14:57:57 重磅党课: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讲稿)
- 2023-07-18 12:46:21 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述评与展望
- 2023-07-18 12:46:21 202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形势回顾与下半年展望
关于“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研究:回顾与展望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P13)(简称“两个结合”)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用以指导实践,是总结D的百年奋斗所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在D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P17)这不仅明确了中国共产D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还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生机活力的密码所在,更为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学界聚焦“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积极开展学术探讨,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两个结合”的内在关联、价值定位、耦合机理、生成逻辑和推进路径等多个方面。系统梳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大意义。
一、关于“两个结合”内在关联的研究
厘清“两个结合”的内在关联不仅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两个结合”的必要前提,更是新时代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学界围绕着“两个结合”的内在关联形成了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一体两面论”。这种观点认为“两个结合”既相互依存又相得益彰,既交融互动又辩证统一,不仅直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方面,而且直接构成了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3]同时,“两个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又分别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4]也有学者认为“两个结合”中的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两者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无法剥离的实存。[5]
二是“互为条件论”。这种观点认为“两个结合”虽然相互贯通、辩证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进程中,但“两个结合”之间又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有学者指出“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如果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失去“第一个结合”,就无法谈及“第二个结合”,更无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生和发展。而“第二个结合”又是“第一个结合”的必然要求。[6]也有学者认为“第一个结合”中深刻蕴含着“第二个结合”,而要想更彻底地实现“第一个结合”,就必须始终坚持“第二个结合”。这是因为当马克思主义实现“第一个结合”时,就已经内在关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马克思主义要想真正为中国人民所接纳和认同,也必须要同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等进行双向互动。[7]三是“各有侧重论”。这种观点认为“两个结合”虽然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但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有学者指出“第一个结合”强调的是存在论,是具象化的环境、条件、事物,而“第二个结合”则强调的是认识论,是精神性的理念、原则、方法。[5]也有学者认为“第一个结合”侧重于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联,是从整体上来定义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和科学的知行关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特征;而“第二个结合”侧重于思想文化的内在融通,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而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8]还有学者提出“第一个结合”具有价值至上性,是“两个结合”的根本目的;而“第二个结合”则具有时间先在性,是“两个结合”得以实现的文化背景。从“两个结合”的相互关系看,前者侧重于解决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后者侧重于解决古与今、中与西思想文化的关系问题。[9]
二、关于“两个结合”价值定位的研究
“两个结合”的提出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D人主动在实践发展与时代变化中推进理论创新的理论自觉,而且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D人敢于理论创新、善于理论创新的理论自信。近年来,学界围绕着“两个结合”的功能价值,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共产D的形象塑造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理论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本文档共计 19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参考阅读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您所的下载资料在参阅完毕后必须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产生的任何法律问题由您本人承担,与公文写作宝及其运营主体无关!